農旅融合規劃發展的7個路徑
農旅融合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城市消費需求的熱點所在,但農業和旅游之間應該怎么融合?需要解決哪些問題?應該把握什么原則?通過農業園區變現代景區、傳統民房變特色民宿、土貨農產品變旅游商品,系統解決“看什么”“住哪里”“買什么”等問題。為此,我們分析其發展特點與存在問題,借鑒國際農業旅游的發展模式,提出具有針對性的鄉村旅游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七大有效路徑。
1、生態治理與大地景觀的融合
農業生態治理是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在生態治理的過程中,應該將生態保護與修復和農業景觀建設結合起來,不僅要恢復自然美,也要體現人工美。需要有效利用國家制定的生態補償制度,加大農村生態恢復、保護、建設的力度,在生態恢復治理的過程中,因地制宜考慮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森林旅游、草原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態休閑度假產業等旅游休閑功能,以鄉村景觀的改善優化鄉村資源結構,提高鄉村地區對城市客源市場的吸引力,為鄉村旅游的打造和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在鄉村景觀的打造中,要把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與景觀設計理念相結合,塑造鄉村生態、生產、生活、休閑等多種功能的景觀系統。既要用“環境興游”、“生態興游”的觀念,兼顧農業和旅游業的功能,也要在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現代生活的便利中取得平衡,使農業景觀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鄉村資本”。
2、新農村建設與鄉土風情的融合
鄉村旅游與新型城鎮化的結合發展,要實現人的新農村和物的新農村齊頭并進,通過旅游帶來的資金流、信息流促進土地要素、勞動力要素、資本要素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幫助農民向職業農民和服務業轉換。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既要采用現代的建設技術,更要用現代的理念傳承和保護鄉土風情,通過挖掘地域文化內涵,將民族村寨、古村古鎮的有效保護與科學利用統一起來,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旅游村鎮。
鄉村旅游開發建設要堅持規劃的引導,在保持傳統鄉村風貌的前提下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避免出現以地產為導向,人為建造與鄉村景觀隔離和與傳統文化背離的旅游村鎮。要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依托當地特有的景觀風貌,風土人情,將鄉村文化的保護與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統一起來。
3、科技創新與旅游業態的融合
要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技來改造鄉村旅游和現代農業。新型農業必然產生新型農業景觀、新型農業技術、新型農業產品,這些都可以作為鄉村旅游發展創新的吸引物。應依托中心城市發展集農業生產、農業觀光、休閑度假、參與體驗于一體的休閑農業和科技農園,形成規模經濟,發揮現代農業的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等多元功能。要在一些市場潛力大,開發條件好的農村,將旅游業培育成打造為發展新型消費業態和擴大內需的主要力量。
實現現代農業和旅游業態的融合,要重視將目前國家積極推行的研學旅行和現代農業旅游結合起來,圍繞超過2億的在校中小學生,依托現有的鄉土資源和現代農業設施,結合農業科技、農業景觀、農業產品資源,根據青少年旅行的特點予以完善和提升,建設一批研學旅行基地,進而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農業旅游和鄉土文化研學旅行體系,這對于我國的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意義重大。
4、原鄉文化與旅游體驗的融合
要在眾多同質化的鄉村旅游產品中脫穎而出,就需要在具象的鄉村事物實體上充分發揚特色原鄉文化,改造提升相應的鄉村景觀、鄉村氛圍和鄉村環境,形成當地獨有的鄉村意象。發揮原鄉文化的魅力,就不能固步自封,需要吸收優良的多元文化對傳統文化進行加工和改造,結合市場需求形成文化旅游產品,體現鄉村旅游中最具原生性活力。
要充分結合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拓展鄉村文化旅游空間,利用鄉村的生態優勢和文化優勢,開發攝影旅游、影視旅游、采風旅游、寫生旅游等文化旅游形態,促進鄉村文化交流。應建設一批特色突出、服務完善的藝術村落,吸引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創作富有鄉土氣息、謳歌農村時代變遷的優秀文藝作品,為旅游者和當地居民提供健康有益、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
5、生活方式與旅游行為的融合
參與旅游活動有效地改變了當地居民的個人效能感,從各個方面重塑從事旅游的農民,讓農村居民向現代生活轉型。旅游與生活方式的融合是雙向的,旅游消費和交流既可以激發農民的創造、創新、創業活力,符合市場需求的旅游產品也改變著旅游者的生活方式。發展鄉村旅游,要立足居民的需求和旅游者的需求,并通過科學的規劃將這些生活元素納入進去形態設計到規劃中。
鄉村旅游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就是老年旅游,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經突破2億,約占總人口的14%。他們對于鄉村風光和田園生活有向往,安靜生態的鄉村生活也更適合老年人的休閑療養,但基礎設施和醫療養護等配套服務制約了鄉村老年旅游產品向中高端養生度假產品進一步發展。伴隨農業現代化進程,應選擇一些靠近大城市,環境宜人的鄉村,根據老年人的生理、身體特點,用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等方式規劃建設市場需求的老年療養院、度假村等設施,配套適合老年人的服務,帶動鄉村勞動力轉移;同時也通過與休閑療養游客的長期交流,改善鄉村居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6、公共服務與旅游服務的融合
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落后,有巨大的新增投資需求,應通過鄉村旅游這一渠道,引進現代農場、休閑康樂園、農業科普示范園等現代鄉村旅游業態,整合使用政府、企業和居民的資源和資金,統籌利用惠農資金加強衛生、環保、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和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融合發展,形成外形美、功能多、配套全的現代鄉村服務體系。尤其要注意的是,如醫療、文化、環保等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設施,在規劃時就要考慮到既能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又能滿足旅游者的需求,這樣才能有效節約成本,從事業和產業的角度共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加強農村社區自治組織規范化建設,特別要注重社區參與和發揮行業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積極支持村內公益事業建設與管護。推行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等服務模式,扶持一批農業與服務業結合的企業組織進入鄉村。大膽嘗試利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引進為農村居民和游客提供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公益性服務”。在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同時,扎實推進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旅游者輕松愜意的美麗家園。
7、農業產品與旅游商品的融合
要提高農業產品的溢價能力,就需要結合當地文化把特色農產品、民間手工藝品等特產包裝成旅游商品,抓住城鎮化背景下食品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契機,將創建農業產品品牌作為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的重點任務。目前,鄉村旅游商品的同質性強,要得到消費者接受認可,就必須立足各地的資源優勢和文化背景,發揮特色農業的優勢,引入現代的生產技術、物流技術、營銷方式,研制和開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技術含量高、攜帶方便的鄉村旅游商品系列,滿足不同層次旅游者的購物需要。
要實現農業產品到旅游商品的轉化,還需要完善鄉村旅游商品供銷銷售體系,各地應組織篩選一批具有突出鄉土特色、市場競爭優勢明顯的農產品、手工藝品進行重點扶持。要結合旅游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勢頭,帶動農村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率,實現旅游產品、農業產品、農業服務的同平臺銷售,提高農村電子商務的普及率和使用率。
注:本圖文來源于網絡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上一篇:鄉村振興需要從這6方面入手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