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哪幾方面探索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實踐性很強,一定要強調實踐探索的重要性。坐而論道有其必要性,但更重要的是先做起來,之后再針對實踐的問題去評議;同時,要注意對具體案例的總結,解決問題、總結經驗、推廣案例,這要比空泛號召和夸夸其談重要得多。
籠而統之地看去,下列事項應該是明確的:
一、已有行業部署的,應加緊貫徹。隨著研究和認識的不斷深化,國家文旅部門對文旅融合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要求,強調抓好六方面的融合,最突出的是“職能融合”,指的就是文旅機構內部建設,自上而下應該加緊理順和融合。
二、已有融合基礎的,應加快去做。文旅領域由于長期分屬于不同部門,造成業務術語上的有所差別,但所指和內涵應是接近或相似的。例如,旅游者與參觀者,旅游紀念品與文創產品,文藝演出與旅游演藝,研學旅游與校外實踐,非遺傳承與生活場景開發等。在文旅機構合并之前,各方已就按照各自軌跡發展,今后應該進一步去做好。例如,紹興有一個沈園,是南宋大詩人陸游與表妹唐婉愛情故事見證地,著名的《釵頭鳳》詞(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就寫這兒,前些年就開始夜間演出小型堂會,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往觀賞,這就是文旅融合的成功實踐。
三、已有成功案例的,應復制推廣。故宮、頤和園開發文創的案例可能高不可攀,但不少地方都有自己成功的融合案例,例如,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夜間場次,敦煌莫高窟的“莫高學堂”(也有成人班),廣東丹霞山的研學旅游,陜西華清池的《長恨歌》演藝,云南鶴慶新華村“一錘敲千年”的銀器加工。2018年底,文旅部非遺司發起了“年畫重回春節”系列活動,通過舉辦論壇對話、培訓研修、考察采風、主題展覽等,組織14種年畫制作技藝融入現代生活、走進千家萬戶,先后在線上售出超過1000萬元的年畫。所有這些,都值得各地推進文旅融合時加以借鑒。
四、已明令創新的,應積極探索。中辦、國辦2018年印發《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核心是把文物利用“搞活”,實現從“以物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的轉變,解決“千館一面”、藏品利用率低、展品背后信息挖掘解讀不夠等問題。這里面不缺乏的是思路和例證,最需要的是解放思想和大膽探索。近年來,央視等電視媒體對文物做了不少破譯、解讀和活化工作,如拍攝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電視片,將文史資源中的“隱性”、“內斂”、“專業”的內涵,以通俗易懂、賞心悅目、當代語言的方式加以呈現,大幅度提升了游客對文物古跡的興趣。據統計,2014年至2016年,24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共接待游客累計超過8000萬人次,其中免費游客近4472萬人次。上述方面,各地都應積極進行探索。
五、已問題突出的,應下決心破解。前些年,曾被大力倡導的旅游特色小鎮、旅游綜合體、旅游大項目、老牌旅游古鎮古村,現在已普遍出現內涵單一、商業味過重的問題,表現為接待量徘徊、消費量低迷。解決這類問題,可以發揮文旅融合的作用,實現景區內涵的置換、更新和充實。去年夏,我在周莊參加了一場文旅話題的研討會,記得當時談了6個觀點,其中2個是文旅融合的。一是提出要“變態”,就是要變換產業形態,改善現有的旅游產品結構,由以觀光旅游為主,向度假休閑為主轉變;二是提出要做“夜”,就是要做好游客夜間生活的文章,只要夜間生活真得充滿魅力,就不愁游客不會停留下來。現在的普遍問題,一是缺乏“搞活”的專業性人才,二是誰來出這筆錢,三是各地領導的認識還不到位。
六、已有投資要求的,應切實對準游客需求。新建新增的任何文旅項目,都要預先考慮市場需求,不能對應需求或看不準需求的,可先不急于去做,目標是要優化旅游供給側。以歷史名人的旅游開發為例,不只要看其歷史知名度,還要看其資源現存狀況,看歷史時空的連慣性。我的家鄉是諸葛亮誕生地和少年生活地,但他13歲離家去了南陽,沒有留下任何歷史遺跡,在曾經“三國熱”的年代,縣里嘗試過諸葛亮主題的旅游開發,但并不成功,原因是缺乏真實的歷史古跡,今人對人造景觀興致不高,后來是在鄉村旅游上找到了發展突破口。這類的情況在全國有不少,需要很好地加以借鑒,切實重視旅游市場的需求側。正向的例子是云南鮮花餅的開發,近兩年得到突飛猛進地發展,每包約50元,市場銷售得很好,成為其花卉+旅游的重要業態,也是具有云南地域性標志的旅游商品。
注:本圖文來源于網絡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上一篇:文旅部:將持續推進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建設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相關內容